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东航坠机后心理专家想对家属说:所有反应都是正常的

日期:2022年03月25日 20:35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佚名

3月25日,东航MU5735失事的第五天,截至10时,应急处置指挥部已组织安排375名失联旅客家属到事故现场吊唁,为家属开展心理辅导500余人次。此前事故发生后,广西卫健委第一时间派出专家组前往现场组织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专家组中也包含全区各地首批心理专家50余人。

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办公室主任钱英看来,这样的灾后心理干预是必要的,她曾经参与“6·13”十堰燃气爆炸事故、武汉疫情等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北京大学危机干预课程负责人。

事故发生的当下,家属可能会麻木、恐慌、封闭或不停地寻找、崩溃,直到接受与哀悼,“这些所有反应都是正常的。”钱英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尊重他,(让他)用他的方式去处理就可以了。”目前最重要的,是激活他们周围的支持系统,家人与朋友,陪伴他们一起度过。

这也是马弘在20年前参与大连“5·7”空难后的心理干预时所做的。事故发生后,她曾陪着三个空乘人员的家属一周,照顾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说话。当孩子最终要与妈妈告别的时候,她陪着他放漂流瓶,“让他把想给妈妈写的话放在里边。”

马弘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她成为中国第一支灾后心理危机干预队的队员,此后参与了大连“5·7”空难、非典、汶川地震以及天津港爆炸等几乎所有国内大型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马弘向澎湃新闻记者强调,在一场灾难发生后,除了专业的心理专家,“其实所有参与、旁观的人,都是专业人员。”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支持是尤为关键的,一方面,是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另一方面,要解决最让家属着急的问题,例如传递准确真实的最新搜救信息,因此,媒体也是心理救援的主体。

【以下是澎湃新闻与钱英、马弘的对话】

每个人处理哀伤的方式不一样

澎湃新闻:这次空难事故,您觉得哪些人群可能需要心理危机干预?

钱英:一般灾难的暴露有4种,第一种直接暴露的,经历这个事件的人。第二类是亲人伤残的,(也就是)航班上工作人员、乘客的亲属。第三类间接暴露,咱们都算第三类,通过图片、新闻受各种影响。第四类,经常遇到这些事情的人群。这次空难事件的话,就是救援人员、消防、警察等工作人员。空乘人员其实也是高危人群。

澎湃新闻:机上人员的亲属,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支持?

钱英:我们先了解他的心理状态,他们通常有4个心理状态。首先,可能还在麻木(状态),不知道该干啥,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一定要协助他。比如说有些人恐慌得吃饭喝水顾不上了,给他弄吃的喝的;他现在啥也干不了,让他找到周围的亲戚朋友,陪伴他一块去度过。

但是也有人的麻木是相反的,他好像很冷血,该上班上班,一点反应没有,但其实这两类都属于麻木的状态。

我们不要去批评他说,你怎么这么冷血,它其实也是一种反应,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周围的人要去理解他,让他去接纳自己的反应,不要自责。

第二个状态就是,他们会不承认,不停地找。我曾经干预过一个(家属),半年(后),她(会)给老公手机打电话,觉得他活着。这叫否认,可能需要专业人员干预。

在第一、第二个状态的时期,别老跟他提这事,他接受不了,那个时候提,他可能会更崩溃。

第三个状态是,慢慢接受了,就会很沮丧。尤其是家庭里重要的角色没有了,比如老人家里,年轻人去世的,会有崩溃的感觉。如果进入这个状态,就得多支持。但是劝的话,他可能是不爱听的,会觉得,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没发生在你身上,你怎么知道我有多痛苦?就陪伴他就好了。

通常的话,大部分人在3-6个月能走出来,进入重组期,哀悼、告别,完成未完成的心愿等。通过各种悼念的活动,仪式感,做一个告别,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法都还是管用的。

沮丧期的人,我们可以陪伴他去哀悼,因为他已经接受这个事实了。但是如果在否认期的人,不要过早去提醒他哀悼,这是不同的(时)期不一样。

到最后这个状态,他接受现实,回归生活。这个(时)期也蛮关键的。我以前有个病人,他到最后说,我不能穿颜色鲜艳的衣服,一年了,他觉得我穿了,就对不起这个逝者。这个时候(其他人需要)尊重他,这是他的一种缅怀。不要去说,这都过去一年了,你该怎么样怎么样。他可能需要的时间比别人长一点。但是也鼓励他回到现实生活。

4个阶段后,就是具体的干预。(其间)这些所有反应,都是正常的,不(用)觉得羞耻。

澎湃新闻:这样看来,心理干预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钱英:每个人不一样,有的人他很快,有的人他可能就压抑回去了,严重的就很漫长。但是大部分人我们要信任,要信任他们都有自己的复原力,这也很重要。

澎湃新闻:像空难发生后,心理干预是不是越早越好?

钱英:这种安全感、稳定化越早越好。但是像刚才我们说的,专业的哀伤辅导一定是要自愿的。有的人他就愿意自己处理,他不想跟人讲,(那)尊重他,(让他)用他的方式去处理就可以了,我们提供给他一些科学的方法,提供一些平台。但是不要说“我们聊一会吧”,去揭他的伤疤,那样是容易造成二次创伤的。坠机事故现场。新华社记者吴思思摄
坠机事故现场。新华社记者吴思思摄
澎湃新闻:如果到了现场,怎么给家属提供心理干预服务?

钱英:急性期首先要确保每个人都是有安全感、连接感、效能感的。让他们周围都是有人的,别都一个人来面对,把他周围的这个支持系统都激活起来,有家属的家属凑一块,有朋友的凑朋友,互相有个照应,有个支持。

可能会安排一些科普讲座,要告诉他们,国家还在搜救,没有放弃。然后也要告诉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一些反应,可能会出现一些相对严重的问题,比如长期睡不着,这个是很常见的,在应激下,还有焦虑、经常紧张、坐立不安、比较强烈的恐慌,还有抑郁反应,比如不想活了。

澎湃新闻:急性期大概是多长时间?

钱英:有的人是三天,三天是一个阶段。过了一两周以后,就要再评估了,看看这些人都是什么情况,到什么程度,不同地处理。

认可搜救人员和空乘人员的效能感

澎湃新闻:怎么对搜救人员进行心理干预?

钱英:给他们做讲座,一方面给他们赋能,增加他们的效能感,他们是很英勇的、要进行表彰。同时告诉他,你这个情况要怎么自我保护,防止自己被二次创伤,因为你也是一个暴露者,不要耗竭自己。第三,告诉他你出现哪些反应,可能你就已经被二次创伤了,你该怎么办。

我们一方面让他能发挥作用,同时也要引导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其实是有限的,让他不要因为自己做不了什么而自责或者失落,同时也要保证他的安全,让他跟周围人是有一个团队在联系的。

澎湃新闻:对空乘人员来说,发生了这样的空难,对他们可能产生哪些心理冲击?

钱英:危机前三天,大家反应不一样。有的人会逃跑,比如空乘人员他不干了,(觉得)太危险了;有的人是战斗反应,我要想办法把航空事业变得更好,熬夜不睡觉;还有的麻木了,呆傻了,班都上不了,不知道怎么办;还有的可能会求助,很恐慌,搞不定,得跟领导反馈,要求助,这是前三天急性期的反应。

到一个月,可能焦虑、担忧,本来就有空难,还有疫情,这事还干不干得了,以后出门可能担心会不会有问题。有过度的恐慌,(会)睡不着觉,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甚至他要是跟这个(遭遇空难的)空乘人员关系特别好,可能那个人生前的一些画面他都会想。

像我干预过一个车祸的,就是跟那个去世的人特别好,说“我现在每天晚上做梦就想起他,一吃饭就想起我们聊天的样子。”

也有好的反应,比如去检修,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对家人会很关怀,会有积极的反应。

这些都是正常的,所有人都会有的。

澎湃新闻:针对空乘人员和间接暴露人员的心理干预,您有什么建议?

钱英:空乘人员,重点是认可他的效能感,同时在效能感上不要过度消耗自己,让他们能自己保护自己,提前积攒一些知识。

对于咱们这些间接暴露的人,主要是恢复安全感,让大家稳定下来。空旷的照片或者是航班上的名单,这些得注意,因为看到这些画面有些人会受不了,会勾起他的一些反应或者是恐惧。对于这类人,要积极正面地引导。

心理救援从媒体报道就开始了

澎湃新闻:您之前提到,“心理救援不是从专业人员到位了才开始,而是应当从媒体报道就开始。”

马弘:我觉得从紧急事件或者灾后心理救援、心理社会支持这个角度,媒体实际上它是主角之一。(灾后心理社会支持)核心领域有4个,除了心理专家,(还有)卫生、教育、社区、媒体,但是媒体好像一直没有把自己当成心理救援的主体。

媒体所有的操作、所有的报道实际上是直接影响到大家的心理状况的,影响到情绪——处理得好不好,接待的方式是不是体谅别人,尊重了别人,还是处理的方式非常简单,让伤口上撒盐。

澎湃新闻:您说到的这四个角色都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参与者、工作者。

马弘:这个概念一定要反复讲,在灾难面前,所有参与的人或者支持人,或者旁观的人,都是专业人员。

如果有(心理)专业人员,在现场他可能能发现,哪些地方对大家影响。如果他能进到指挥部,他也提建议,或者说在陪伴上,他懂专业;另外(如果有)高风险人群,比如说有人想自杀,或者有人哭得晕过去了,完全睡不着觉,或者非常愤怒的时候,他可能比别人多一些技巧和办法,甚至是药物,能帮助这些人。剩下的就是长期的处理,如果真的变成创伤和应激障碍了,需要专业人员。

但是在现场,最重要就是急性救援。最早期抢险救灾的阶段,主要(重点)是社会支持。这不是个(心理)专业问题,可以任何心理医生都没有,如果救援搞得很好,完全可以没有(心理)问题。

怎么做好领导,怎么制定方案,怎么找志愿者,怎么有饭吃有水喝。基本的,孩子能尽快上学,媒体给他们提供有效的资源。卫生这块,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少抽烟少喝酒,所有有病的人有药吃。这些就是灾后心理救援。你解决了他当下最着急的问题,他心里就好受了。

现在最着急找人,你(就)告诉他找人的消息;他着急找黑匣子,你现在告诉他找到一个黑匣子了,他就好了一点。他着急什么,你做什么。因为这个事件引发的心情的问题,不管是着急、麻木,或者针对他的丧失,人没有了“我后面怎么办?我眼下怎么办?往后怎么办?”其实都跟制定的方针有关。

武汉是最好的例子,(关于)社会支持。没口罩行吗?超市封了,小区封了,没饭吃行吗?没人送菜行吗?不行吧。没有社会支持,你说我也不管你饭,我也不管你水,我啥都不管,我派一拨心理医生过去,那啥用都没有。所以基本生存、安全,想喝水,想吃饭,想找人,想知道信息,我现在手机没地儿充电了,所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找人我找着了,你说他还着急吗?他可能就不怎么着急了。

所以媒体是特别关键的,现在媒体第一时间到现场,大家最着急的事,几乎全部都是媒体曝出。这个时候媒体是最专业人员,如果媒体报得特别到位,大家就会少很多着急。

澎湃新闻:媒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方面能具体讲讲吗?

马弘:报事实,看见的,不猜测,不说估计怎么样。

还有信息,我想去哪,怎么去,或者说哪有接待室,热线电话是什么。现在咱们也经常报,但是我观察了一下,它频率出现得不高。(还有)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说现在场地狭小,不建议民间志愿者或没有组织的志愿者前来。还有一个情况媒体要报,救援的进展、安排、现况。

不要报过多的,宣传人们的痛苦、悲惨。在黄金时段不报这些,如果小孩一定要看,在大人指导下看,特别惨烈的这些。

“911”之后就有讨论、反思。报的画面冲击太多了,反复放,不在曼哈顿的人也给看(吓)病了,这种哭、悲是会传染的。可以有一些,主要还是要报道有力量的东西、在找的东西。因为灾后心理,如果他已经掉坑里了,你就光陪着他在坑里(是不行的),你要慢慢把他引到坑外边来,虽然很悲惨,但生活还得继续,我陪着你慢慢走向希望。

澎湃新闻:现在媒体的功能、作用越发突出和明显了是吗?

马弘:对,因为现在人人一个手机,随时随地查看消息,那个时候还得在报纸或者电视(上看)。所以媒体的作用比以前更重要。

心理急救就是陪伴、倾听、沟通

澎湃新闻:像您上一次参加空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是2002年大连“5·7”空难,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

马弘:是北航公司找到我们医院,他有员工在(飞机)上面。我们的身份是志愿者。

澎湃新闻:那个时候心理干预主要是什么样的形式?

马弘:就是陪公司的三个家庭,空乘的家属,(例如如何面对)家里孩子的问题,告不告诉他妈妈遇难了。

澎湃新闻:当时会跟家属有交流互动吗?

马弘:天天陪着他们,我们每天早上去,然后跟他们搞得挺熟的。

后来说到告别,因为有的就捞上来一些遗物,有的什么也没有找到。有个人家有孩子,他妈妈什么都没找到,最后我们就跟他放了一个漂流瓶,让他把想给妈妈写的话放在里边。

澎湃新闻:当时你们的陪伴持续了多久?

马弘:差不多一个星期,后面北航公司的工会一直在服务。

澎湃新闻:陪伴的时候,做一些什么?

马弘:没做什么,心理急救就是陪伴,陪伴就是三要素,倾听、陪伴、沟通,主要是你听他说,他们想要的事,我们帮他们去沟通,照顾他们生活,因为他们也不好好吃饭,另外就替孩子想一些表达(情感)的方式。

这个公司当时要开会,晚上给公司的人做了小组干预,保证这个会议还得继续。

公司还给他们举行了仪式,大家在海滩上放了很多风筝,写了很多话告慰亲人。

澎湃新闻:今天有一些家属去现场祭拜,沉浸在悲痛里。这个时候作为心理专家能做什么?

马弘:一样。陪伴,照顾生活,如果有孩子(帮着)照顾孩子,他们要干什么我们就陪着。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8.com/n89362c9.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标签:
评论: 东航坠机后心理专家想对家属说:所有反应都是正常的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457) 热点(2555) 新闻(12723) 国际(4972) 娱乐(4101) 视频(131) 综艺(1808) 影视(3372) 音乐(2082) 民生(3418) 行业(199) 财经(1453) 股票(343)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11) 男士(75) 美容(43) 时尚(29) 珠宝(40) 饰品(25) 皮具(3) 品牌(12) 保健(58) 健康(269) 养生(104) 医学(326)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350) 购物(11) 美食(58) 创业(88) 社会(9559) 观点(993) 房产(1018) 汽车(234)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05) 展会(4) 数码(201) 足球(217) 体育(964) 教育(1312) 高校(1554) 法制(2000) 军事(546) 游戏(235) 美女(17220)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399) 读书(294) 励志(177) 灵异(52) 奇闻(158) 趣闻(177) 历史(144) 人物(87)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75) 情感(151)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1)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