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中国赴美学生签证骤降超50%

日期:2022年08月13日 08:35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佚名


(观察者网讯)据《华尔街日报》11日消息,2022年上半年,美国发放给中国公民的学生签比疫情前还下降了50%。另外,从特朗普时期开始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武断政策,让不少中国学生“感到不安全”。

根据美国国务院的数据,今年前6个月,美国共向中国留学生签发了31055张F-1学生签证,而2019年同期的学生签数量为64261张。

报道称,由于国内外有很多可替代选项,因此担心在美国会不受欢迎的中国留学生在疫情前就已经开始考虑美国之外的其他留学目的地。新冠大流行期间的旅行限制和安全担忧更加速这一趋势,导致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快速大幅下降。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 Lincoln)2021年秋季新入学的中国学生共415人,较2016年同期的1234人大幅下降66%,预计今年秋季入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将持平或略有下降。

印第安纳大学2022年春季招了1600名中国学生,还不到2015年同期的一半。该校的国际生中,印度留学生的总数已经超过中国。

“我们可能不会完全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负责全球事务的副校长乔什戴维斯(Josh Davis)说,这就是“新常态”。

十几年来,中国一直是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美国国际教育协会《门户开放报告》的数据显示,2019-2020学年,中国公民占在美留学人数的35%,贡献了159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在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就读的本科国际学生每年的学费标准大约为2.5万美元。但来自内布拉斯加州本州的学生只需承担每年7770美元的学费,两者相差三倍以上。

如今,中国留学生的下降已经影响到了全美大小院校的收入。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他们在做出选择时不得不考虑多重因素,包括新冠大流行期间严格的旅行限制、美国驻中国领事馆暂停签证服务、美国新冠肺炎的高死亡率、枪支暴力、反亚裔种族主义,以及中美关系的不断紧张等等。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期间曾签发总统令,限制所谓“支持中国军民融合战略的实体”的相关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入境美国。

拜登上台后虽然表示欢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学生赴美,但拜登政府并没有完全推翻特朗普时期的政策。

一位拜登政府的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欢迎“为美国校园丰富的知识传统和多样性做出贡献”的中国学生,并致力于为他们提供签证服务。他强调,总统命令针对的是来自中国的所有学生和学者中的1%。

这种武断的禁令让中国学生对美国的看法变差,“很多人觉得自己可能就是下一个目标,”来自台州的21岁工科生吴同学说,“这让他们感到不安全”。

吴同学说,她从大二就开始就准备申请美国的研究生项目,但是看到她所在学校的申请者没有一个成功案例后,她放弃了上上哥伦比亚大学或康奈尔大学的梦想,转而将去多伦多大学。

原标题:上半年中国赴美学生签证比疫情前少5成,“他们心有不安”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8.com/n92633c28.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标签:
评论: 中国赴美学生签证骤降超50%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472) 热点(2560) 新闻(12755) 国际(4993) 娱乐(4152) 视频(131) 综艺(1808) 影视(3375) 音乐(2082) 民生(3449) 行业(207) 财经(1473) 股票(343)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11) 男士(75) 美容(43) 时尚(29) 珠宝(40) 饰品(25) 皮具(3) 品牌(12) 保健(58) 健康(269) 养生(104) 医学(329)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364) 购物(11) 美食(58) 创业(89) 社会(9598) 观点(994) 房产(1038) 汽车(247)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07) 展会(4) 数码(202) 足球(217) 体育(966) 教育(1318) 高校(1560) 法制(2032) 军事(548) 游戏(236) 美女(17401)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1) 读书(294) 励志(177) 灵异(52) 奇闻(158) 趣闻(177) 历史(144) 人物(87)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75) 情感(151)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1)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